东莞市作为广东省城市体检试点之一,积极创新,充分利用参客公司等第三方机构的专业技术力量,在全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东莞经验”,并获得广东省住建厅高度认可。
强化组织统筹 协同推进城市体检试点
城市体检工作涉及面广、综合性强,涉及多个部门,仅依靠住建部门牵头难以完成,需要省层面系统部署,针对性指导,市层面加强组织领导,在更高层级统筹工作推进。
一是省市联动,系统谋划推动工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出台省级工作方案,在住房城乡建设部选定广州作为国家样本城市的基础上,增加东莞市作为省级试点城市探索推进城市体检工作。结合住房城乡建设部2020年工作部署暨培训会(视频会议)分别召开了省城市体检工作座谈会和专题培训会,及时听取东莞市的工作汇报,并组织省规划院、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等技术团队进行专业对接,加强专题培训和技术辅导。东莞市作为省级试点将城市体检工作提升到市委市政府层面高位推进。
二是加强统筹,成立工作领导小组。2020年3月,东莞市成立了城市体检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亲自挂帅任组长,副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市政府秘书长、副秘书长、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任副组长,成员单位包括25个部门,日常工作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承担,统筹全市城市体检工作。同时下设“生态宜居、特色鲜明、交通便捷、生活舒适、多元包容、安全韧性、城市活力、满意度调查”等八个专责小组。
东莞市城市体检工作组织架构
参客公司承担满意度调查的技术支撑工作。
通过召开分组协调会、建立分组微信工作群等形式,体检沟通协调保持高效运转,实现了28个市直部门、34个园镇政府、500多个村社区参与到城市体检的相关工作,真正做到部门协同、园镇配合、社区参与。
三是制度先行,制定多项指引性文件。东莞市通过印发城市体检试点工作方案、体检指标体系、数据采集及填报工作指引、社会满意度调查工作指引等一系列指引性文件,压实责任分工、明确填报要求、明晰实施步骤、强化措施保障,确保试点工作保质、有序推进。
四是成立技术服务工作组和专家组。聘请专业技术单位,充分发挥地方规划设计院的技术优势和数据资源优势,研究开展符合东莞实际的城市体检试点工作。充分发挥专家的智慧,组建跨领域跨学科的专家队伍,在指标体系构建阶段和编制城市自体检报告阶段,均邀请规划、交通、社区治理、经济统计等各行业技术专家,以及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体检专家委员会委员、本地技术型管理者等把关指导,借助“外脑”解决开展城市体检工作技术难题。
凸显城市特色 构建东莞特色指标体系
东莞市在住房城乡建设部统一的框架要求下,因地制宜适当对体检指标进行了优化。经过1场全市工作推进会,23场部门专项座谈研讨,4次省内外调研,4轮部门意见征询,2次专家咨询,多次向部、厅、市领导专题汇报,确定了指标体系、加深了工作理解、优化了评估诊断,确保体检方向与部省一致前提下,还能反映城市的特点、重点和痛点。
一是优化调整体检指标。结合东莞地方实际情况,经过部门沟通、专家咨询、多轮研讨,根据获取性、实操性和反映内涵不变等原则,经征得省住建厅同意后,优化调整了12项基础指标,包括必选指标7项和可调指标5项。
二是建立备选指标库,遴选特色指标。结合城市发展阶段、特点和近年工作重点,从“凸显国际制造名城、城乡一体、本外融合的城市特点,凸显生态优先、环境治理、民生导向的工作重点,凸显拓空间、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图,凸显疫情防控、应急保障的城市安全”等四个方面着力,建立了包括近30项指标的备选指标库,并从中遴选了5项特色指标和增加了6项市内指标,建立了具有东莞特色的“46+5+6”城市体检指标体系。
三是优化满意度调查问卷问题。针对东莞外来人口多和城市处于升级转型发展阶段的特点,调查问卷设计上,设置外来人口归属感、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产业工人与高新技术人员身份识别、本外人口识别等题目,以便分析评估不同行业、不同户籍居民对城市人居环境的满意程度。
数据深度采集 组织统筹与技术统筹双向协同
从技术与组织两方面统筹,推动线上、线下、行政、技术等多重手段同时发力,协同推进客观指标数据采集和社会满意度调查,确保指标采集的质量和进度。
一是加强技术指引,指导数据采集。《东莞市城市体检指标内容和任务分解表》,将57项体检指标拆分为152项分解指标,明确分解指标责任分工、数据要求,由市直单位、园镇、社区进行填报;制定综合指标、分解指标、园镇和复杂指标等系列填报表模板辅助部门、园镇数据填报;编制生动有趣的满意度调查宣传图文等,运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发布,吸引市民群众关注城市体检、参与问卷调查。
东莞市城市体检指标内容和任务分解表图示
东莞市城市体检系列填报表模板图示
东莞市城市体检社会满意度调查宣传推文图示
二是组织线上、线下统筹推进数据采集。建立8个专责小组工作微信群打通线上沟通渠道,共享联络人和责任分工列表,责任落实到人,并通过工作群每日通报进度、及时反馈信息,确保数据采集能按时、按质推进。通过开展多场部门座谈、研讨等形式,深入探讨分析结果、主要问题、改善措施等内容,共同挖掘指标背后的城市问题和成因。通过线下拦访,重点补充互联网使用较少的群体样本(如老人和家庭主妇等),补充了11个镇街330份样本,满意度调查最终共回收问卷8.7万份,筛选有效问卷7.9万份。
东莞市城市体检部门座谈现场情况
东莞市社会满意度线下街头拦访问卷调查
深化指标评估 扎实推进城市问题诊断
按照“基础分析、问题剖析、成因诊断、对策建议”四个步骤,贯彻“二八定律”,落实“重点指标深化分析、一般指标常规分析”,扎实推进问题诊断,实现城市建设成效、城市问题和短板的准确识别。
一是加强多维度分析与诊断。通过与历史数据的纵向对比、与同类对标城市地区的横向对比、与相关规范标准、规划目标之间的对比,以及对比社会满意度调查结果等方式开展,实现指标数据多维分析。
二是强化空间分析与根源深挖。针对重点问题和重点指标,加强数据的空间匹配与梳理建库,强化空间分析与综合评估;并结合部门座谈、专家咨询等,深入挖掘“病因、病原”。
三是延展指标内涵与节点精细评估。针对重点指标的分析,不局限于指标项本身,还结合与其相关的要素进行延展分析和做更精细化的评估,以便能更好的定位“病灶”。例如利用高德数据对东莞高峰期前50条拥堵道路的空间进行识别;结合蔚蓝地图辅助水质等级空间评估等。
四是丰富大数据手段与多源数据校验。在57个综合指标中,有26个指标采用了地理信息技术的空间分析;有10个指标运用了大数据手段进行辅助分析。其中,省基础指标“区域间出行交换量占出行总量的比例”经研究后替换为大数据指标“跨区域出行人口占比”,利用百度慧眼数据进行评估,发现东莞与深圳之间的跨市出行交换量占与大湾区城市间出行总量的52%且呈现“往返同频”、业态交互性强的特征,而与广州间出行交换量约为22%。
重视成果应用靶向优化城市建设管理
东莞市将城市体检和社会满意度调查成果作为认识城市治理成效,挖掘城市短板和问题,倾听人民的呼声的重要方式,为市政府作出重大决策、优化顶层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将体检发现的问题转化为城市发展建设的任务清单。
一是编制并下发城市体检结果与策略建议一览表。为保障针对城市短板和问题的精准施策,编制《体检结果与策略建议一览表》,与总报告一同发送给各相关部门,助推部门重点领域的专项治理。一览表包括了城市问题、相关指标项、体检结果、治理对策和行动建议等五部分内容。根据近期跟踪反馈情况,截至目前,44项策略建议中,31项已开展相关工作、4项正在研究、9项暂未开展相关工作。例如不少园镇的消防站存在层级偏低、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报告提出的加强规划统筹、排查重要盲点区等系列建议,得到市消防支队的充分认可,表示将研究推进有关工作。
东莞市城市体检结果与策略建议一览表图示
二是推动城市体检成果纳入十四五规划、市政府工作报告。截至目前,城市体检已纳入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市十四五规划,成为城市重点工作内容,将有力地把城市体检成果应用到实处。其中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作出了“强化城市全周期精细化管理,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城市体检机制”的工作部署;《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全域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开展城市体检试点”。
三是深化研究对接热点问题,推动形成联合专项治理行动。根据体检指标得分和市民关注程度,识别关键词、研判出五大热点问题,目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已与相关部门充分对接,并达成相对共识,后续将推动形成类似东莞市正在开展的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计划、品质交通千日攻坚行动计划等工作模式的部门联合专项治理行动。
(评科智库 郑鋆潼)